「香荷」在台語諧音中就是「最好」的意思,喜歡喝豆漿吃豆腐的我,在記憶中最懷念的味道,莫過於小時候住在鄉下,每天上學途中,經過大廟旁的豆腐店,不時傳來陣陣的豆香味。有時候老闆還會給我豆皮或豆腐邊吃,那入口的豆香及紮實的口感,充滿了幸福,還有那濃到化不開的人情味。

後來到台中求學工作,一晃眼二十年,每次碰到豆腐店都會買來吃,可是感覺都是機器大量生產,卻再也沒有那種感動我的味道。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到苗栗公館拜訪以前的銀行同事(現在后里三業豆腐的老闆),結識了鹽鹵豆腐達人吳國禎,閒聊中他認為手工豆腐使用天然環保的安心食材,提供給社區裡的小眾,讓我想起小時候那令人信任懷念的人情味,也找到我追求的志業。

為什麼要堅持手工製作?除了使用安心食材的大豆外,更重要的是與豆子互動,現今大廠製造皆使用機器大量生產,且採SOP流程,更甚者在過程中為求穩定,添加消泡劑,或許能夠創造出較大利潤,但是豆子是有生命的,針對每天的溫度、濕度不同,及季節、產地孕育出不同性質的豆子,對待的方式就會不一樣。

以前的人說要煮一杯好喝的豆漿,要換七口鍋,意思是漿汁需要七次大火裂解,才能萃煉出濃、醇、香的甘醇豆漿,過程中要不時撈掉泡沫中的皂素,讓人體更好吸收而不拉肚子,當溫度過高的時候,要撈漿降溫避免破壞蛋白質,感覺像在跟豆子跳恰恰。煮好豆漿後需靜置,讓她自行轉換,將澀味轉為韻味,像純真青澀的少女成長為風韻成熟的女人,才大功告成,這一切的一切,是機器無法替代的。


開店至今,最讓我欣慰的莫過於有客人跟我說他好久沒有吃到讓他感動的豆腐了,而社區樓上一歲半的小朋友,每次看到我都會喊:「豆漿、豆漿。」看他喝完豆漿那種滿足的神情,人生夫复何求?而能夠將豆子在兒時記憶中給予我的濃濃感動,傳遞給周遭的人,在彼此的信任互動中,讓大家吃得安心健康,這就是「香荷豆腐」想要分享給大家的「味道」。